想到这里,李隆基开始觉得让748去南洋种地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小子性子直说话横冲直撞,跟朝中这群老狐貍也尿不进一只尿壶,到时候被算计了还得他出手护着。
就不如去南洋,选个得力的人手去管南洋军政,倒也不用怕南洋的戍军做大,四周都是汪洋大海怎么折腾也是有局限的,何况还有个薛三,给薛三十八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但这个管军政的人选也不能有派系,最好是个孤臣,只听从自己指挥的,在朝中不能有自己的势力。
想来想去,他又想到了他的倒霉好大儿——李琮。
李琮曾在安西都护府主政多年,成果斐然,论能力李隆基还是很放心的。
而且李琮的发迹地在碛西,虽然他跟安西都护府的军将常年吃住在一处,但那群老兵油子都很知道避嫌,私底下几乎不和郯王有过密的往来,对李琮还不如跟薛三熟稔呢!
这一点上李隆基对安西都护府很放心,至少他在以李亨替换李琮的时候,整个碛西的政局并未发生动荡。至于后来大食和突骑施的烂摊子,那根本不能算在李琮头上,纯粹是李亨过于冒进了。
所以李隆基想让李琮去南洋岛主持大局,他准备把南洋群岛设为大唐的南洋都护府,任命李琮为首任南洋大都护,进位司徒,总领南洋群岛军政大权。
因李琮献米洲作物有功,特将南洋群岛的一千六百亩土地划为李琮的实封,其上收益全部归李琮个人所有,无需向朝廷纳税。
面积大小且不说,至少从制度上这已经无限接近诸侯国了。
李琮被叫进宫里的时候还一脸懵,以他对亲爹的了解,李隆基此刻应该正沉浸在对米洲物产的新鲜感中,几乎不大可能想起他这个儿子。
他来的时候御书房里只有李隆基一个人,那辆显眼包一样的倒骑驴正摆在一边,李隆基跨坐在车坐上在蹬脚踏。
见李琮进来,他也没有下车,就坐在车座上问李琮这车看着怎么样。
那当然是好的啊!
李琮连忙恭维了几句。
他在渭河码头上才与748见了第一面,全部心思都放在能救荒的土豆红薯上了,对这辆奢华的倒骑驴真没怎么上心。
但既然父皇问了,他便把748给他介绍的橡胶又复述了一遍,然后抓住机会,跟李隆基禀奏说琮琮号上归他所有米洲物产,他想全部要献给父皇。
李隆基都忘了入股分红这一茬了,本能地以为薛三带回来的东西都是给他的,把儿子当年掏空私库支援薛三造船的事儿忘了个一干二净。
现在忽然被提醒,李老三还有点不好意思,临时改口把一千六百亩土地变成了一万六千亩,直接在后面加了个零。
当然,南洋群岛上的土地不值钱,跟长安城的坊市根本没办法比。
但那毕竟是一万六千亩的地,而且完全归李琮支配,这个恩赐别的皇子可是没有的。
李琮欣然接受了。
经历了两年的赋闲,他现在对于权势的心思已经变得很淡薄,去远离长安政治旋涡的南洋岛也不错。
李隆基很高兴,因为他儿子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说明长子对他这个父亲不但尊敬而且忠心。
南洋群岛哪是那么好去的!?且不说岛上的土著部落好不好收服,光是瘴气和毒虫就够大军一受的,安南都护府在崇山密林里不知死了多少令丞胥吏。
就算给李嗣直大船精兵,上岛也是要吃一番苦头。
但你看看他儿子,他儿子连犹豫都没犹豫一下的,直接就接受了他这个父亲的安排,完全没提一丁点条件。和其他几个争相出头的儿子们不同,李嗣直这个态度让李隆基最满意。太子巡个盐政瞻前顾后,李亨闯祸之后便畏缩不前,他们都不如李琮懂分寸、知进退,只可惜这孩子面上有损,注定无缘帝国的继承。
那就多给他些补偿吧,让他在南洋群岛自由自在的,也不用束手束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反正他跟薛三也相熟,两人做起事来也不至于相互掣肘。南洋群岛毕竟孤悬海外、远离大唐的权力中心,就算李琮干出一番功绩也不会被人忌惮,不至于像在安西都护府一样被人摘了桃子。
李隆基暗暗叹了口气,大唐虽然是他的大唐,但皇帝也不能罔顾朝中意见,一意孤行。
他虽然想搞平衡,但对儿子们还是很不错的,李琮赋闲这事儿固然是他起的头,但到今天的结果却不是他一力推动的,这之中掺杂了太多的博弈。
这些,却是不能跟儿子讲实话,说了好像他这个父皇管控不住朝廷,有损他李隆基的威严。
所以李琮走了也好,正好在接下来的几年,他准备好好清理一下朝中的势力,尤其对于某些已经成气候的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该打压的打压,该贬谪的贬谪。
他会擡举一批新人,不需要像姚宋那样得力,但必须对他忠心,为他任意驱使。
李嗣直是他的长子,对这个儿子他还挺怜惜的,不想他成为什么人的刀剑或是靶子。
反正那个位置与李嗣直已然没什么关系了,何必让他跟着蹚浑水,损害了父子的情谊。
所以,走吧。
走远点,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