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其中没有王家的运作,统和壮是不相信的。
李琎已经透话了,王家作为西域最大的羊毛商,王守一本人与新任中书令萧嵩的关系非常亲近。而萧嵩之前任河西节度使的时候曾经以平定突骑施叛乱获军功,还借此入主中书省,这其中一环套着一环的关联可复杂着呢。
只是大壮和748都没想到,王皇后竟然会插手太子之位的争夺。
不过想想也不是没可能,毕竟王皇后可是协助李隆基讨伐韦后、平定太平公主的幕后狠人,王皇后可不是普通的闺阁女子,她能扶持夫君夺位自然也能擡举庶子登顶。
不得不说,大唐的女郎们还是有股子特殊的狠劲儿的,这在别的时空背景下可是不多见。
先有赵丽妃、刘华妃双双病逝,武惠妃又因为子嗣的原因避居深宫。当年得宠的对手一个个都偃旗息鼓,隐忍多年的王皇后哪能放过这样的机会,当然要伺机而上。
只是……她未免有点太着急了,李隆基还没老糊涂呢。
主统两个闲话八卦了一会儿,到底还是没敢去赴祁国公府的邀约。
开玩笑,他们回长安第一个晚上就直奔外戚家喝酒,这让李老三怎么想?现在的王家可跟以前不一样了啊!
但也不好得罪皇后娘娘的娘家,于是748选了一个万能的理由——甫从海上归来身体不适,生怕让京城里的贵人们过了病气,现在要闭门谢客养病了。
它说养病倒也不是假的,漂流太平洋的劳顿铁人也扛不住,心情一放松,当天晚上大壮就发起了高烧。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大壮这一病足足病了小半个月,期间朝中的风云变幻和他都没什么关系,薛家在胜业坊的宅子每天大门紧闭,一直到半月之后宫里的内侍前来宣旨的时候才打开。
来宣旨的人是王荪,高力士的小徒弟,之前在闽州与薛大壮见过一面。
王荪是知道薛招抚使的分量的,来的时候笑容可掬,一见面便主动跟薛大壮寒暄,态度十分亲近。
“自从闽州一别,我师父甚是惦念大人,时常把大人挂在嘴边,总夸赞薛大人乃是大唐第一等肱骨栋梁。”
“今日陛下降下旨意,也是看到了大人可昭日月的赤胆忠心。我出来的时候师父还特地叮嘱,让我这腿脚抡得快些,好让大人早得佳讯。”
接下来他便拿出圣旨宣读,内容跟大壮预想的差不多,是派他去南洋群岛种地。
不过种地跟种地还是有差别的,大壮的官职连跳,从正七品上一路跳到正六品下。
正六品司农寺丞,主理南洋岛农庄建设及米洲新作物育种。
比预估的官职还要高一级,应该是高力士使力了。
大壮心领神会,从袖子里掏出之前便准备好的银票塞给王荪。
环游太平洋后,他现在的身板也算丰厚硬气,区区一叠银票并不算什么,却能让王荪眉开眼笑,连连道谢。
难怪自家师傅如此看重薛三郎呢!出手大方为人还通透,这样的人谁能不喜欢!?
高兴之余,王荪也乐得跟大壮多聊两句,聊得主要还是设立南洋都护府的事儿。
这消息之前李隆基不让李琮说,现在跟内阁商量的差不多了,便在朝中正式宣布,郯王李琮已经领旨准备筹建南洋军了。
这可是实打实的军权!
消息一出,满朝文武皆惊。
倒不是大唐的皇子不能领兵,而是除了太宗以外,大唐几乎没有皇子亲王独立设军的先例,这等于是皇帝将部分兵权分隔给了儿子。
主要这个儿子还不是太子。
所以在大壮养病的这段时间,每次朝会都像在打仗。
朝中文武憋足了劲儿上奏折,或苦口婆心或疾言厉色或痛心疾首,仿佛这个南洋军一旦成立,整个大唐就要从盛世走向衰败。
之前还相互不对付的各派势力,在南洋军的问题上倒是有志一同,这次竟然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设立南洋都护府。
但说到底,开元十八年早不是贞观光景,李隆基不是李世民,此刻朝堂上也没站一个铁头魏征,在大朝会上喷的口干舌燥,也阻挡不了李隆基放儿子去南洋群岛种田的心情。
高力士从江南采选归来,回宫复命时的一句话提醒了李隆基。
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证他这个皇帝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活下去,有他在多少皇子都能生,不管是李瑛还是李亨,亦或是后面那些还没成年的,只要他活着都可以慢慢培养。
让薛三去南洋种田,那是种田吗!?那是给他积攒能救命的良药!
李隆基到现在还记得他当年生的那场重病,他亲妹妹亲妹夫都觉得他活不成了,是薛三的药把他拉了回来,所以南洋必须开设农庄,而且还有给足人手和材料,早一天做出神药他就早一天安全。
和他的命相比,一个区区南洋海岛的军队算什么呢?难不成还能翻了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