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党小说 > 其他小说 > 盛唐一只统 > 第258章 薛三冒进了

第258章 薛三冒进了(2 / 2)

不过卖镜子是真赚钱,想起水银镜的售价统都会心跳加速,统也想体验一下数钱数到手软的爽感。

当然统还是很良心的,不会采用威尼斯镜子中的锡汞工艺,而是选择更加安全的银镜反应。

这个工艺的难点在于玻璃的烧制和酸堿的制备,毕竟开元年纪的大唐工业基础的萌芽还没发育,想要搞到纯净的化工原料并不容易。

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大唐虽然没有工业,但是大唐有发达的炼丹产业。李唐皇室以道教为国教,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道观不计其数。虽然各家术业有专攻,但基数大了总能找到几个擅长炼丹的,换个名头都是现成的化学实验小能手。

好巧不巧的,李琎就有这样一位道士朋友,因为听说薛三郎曾被得道仙师点化,这位名叫耘真的小道士一直想要跟748见一面。

748正愁化学实验室拉不到干活的,一听说有现成的肥羊哪可能放过?马上便通过李琎跟对方搭上了线,继而迅速发展出一段关于化学的友谊。

统也是很能唬人的,为了能够把这位耘真小道士拉上贼船,统主动研读了大量道家的典籍理论,说起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一见面就把单纯的耘真给唬住了。

比如硝石的提纯,统就跟耘真说起《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绿矾(FeSO?·7H?O)在开元年间被用于染色和医药,医道不分家,加热绿矾收集硫酸也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符合丹药九转的真律。

反正在湾州收获第一季土豆的时候,耘真小道士已经成功提纯了硝石。稀硫酸的制备倒是麻烦了一些,因为需要设计绿矾煅烧后使气体通过水浴的器皿,这个步骤颇费了一番功夫。

主要是那阵子大忽悠748正忙于橡胶树的追肥,整个实验流程都是小道士耘真独立设计,最终的结果颇具大唐本土宗教特色。

他用陶罐做了一个宝塔的形状,分三层蒸汽逐级吸收,外侧罩了一个丹鼎形状的罩子,意喻“蒸汽九转而得真液”。

耘真生性勤奋认真,做事严谨周密,设计实验却常常有灵光一闪的绝妙点子。748觉得耘真是个研究化学的好料子,就是有点脱离不了大唐文化人的通病,爱写诗,爱凑歌诀,那实验记录写的跟本文集似的,还钟爱诌一些冗繁的形容词,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比如他写合成硝酸的实验记录:

——宝瓶氤氲生赤霭,三合化汤黄瘴外。忽得乌梅甘霖入,化铁金津始得来。

748:“这个金津……”

“就是道友你说的硝酸。”

耘真对自己的诗作十分满意。

“赤霭就是红棕色的气体,道友你不说我硝石水倒多了嘛,我就又加了一些绿矾精华进去。结果就变成了黄汤,还有刺鼻的味道,无量天尊!此物竟比《太清丹经》所载更烈三分!”

“就是制取不易,需七天七夜才能完成,而且还要往里面投入银锭,挺贵的,我写‘金津’二字真没吹牛。”

748:……

那接下来还要蒸馏人尿,不知道这个实验你要如何作歌诀啊……

毕竟财帛动人心。

在钱的刺激下,748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鞭策(洗脑)耘真成功做出了一面等身大的镀银镜子。

这镜子也就是做给李琮看的,主打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以后真要做镜子生意,这么大的镜子既不方便运输,造价成本又过高,不如卖小块儿的银镜划算。

不过这些事儿都不能跟李琮细说,如果让他知道这银镜的制作方法中有一项是在晶体表面上涂人尿蒸馏物,恐怕他以后照镜子都会有心理阴影。

所以统只是大略的把过程讲了一遍,重点描述了建造银镜工坊的好处,努力给这位新任的南洋大都户画了一张发财大饼,仿佛湾州成为世界银镜中心的美好未来,就在眼前了。

748也是在试探李琮的态度。

其实要是换在以前,统根本不需要这样。

但它毕竟和李琮断联了八九年,这期间郯王独自在安西都护府执掌军政,不论是眼界还是历练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可能748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果然,在从银镜的震惊中回过神后,李琮对于748的建议并未马上发表意见。

建造银镜工坊不是件小事,毕竟谁都看得出这东西的高额利润,按照李琮对南洋都护府的规划,他并不想这么早就让湾州成为被争夺的肥肉。

比起一夜暴富,他更想仿照安西都护府的细水长流,以物美价廉的肥皂和加工产品时奠定根基。一旦贸然拿出银镜这个招眼的东西,朝中各方势力的觊觎就不可避免。

到了那个时候,他的日子可就不会像现这样太平了。

安西都护府,被摘桃子抢功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呢,怎好再妄动?

这次,是薛先生冒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