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闻言拱手向嬴政贺道:“恭喜大王,此子实乃难得的人才。”
秦王微微含笑:
"此乃一勇将,孤观其行径,竟与昔日秦国之某人相似。
"
此语既出,满朝文武尽皆侧目。
……
"众卿以为寡人于其身上见着谁的影子?
"秦王轻扬嘴角,反问群臣。
尉缭亦微笑,出列直言:
"敢请大王明示,莫非大王是在赵封身上瞧见了昔日武安君的风范?
"
闻此言,秦王纵声长笑:
"哈哈……
"
"尉爱卿智计过人,果然名不虚传。
"
"确实,寡人确实在赵封身上看到了武安君当年的风采。
"
此话一出,原本未留心此事的群臣也纷纷投去惊异的目光。
虽然白起曾因罪被昭襄王赐死,但朝中皆知,如今的秦王极为敬重这位昔日名将。
而今秦王竟以武安君之名赞誉赵封,足见对他的看重。
"大王有此感悟绝非空谈,赵封之能确实与武安君昔日之事相仿。
"
"当年武安君也是从无名小卒起步,靠军功一步步成为我大秦统帅,这种成就无人能及。
"
"而赵封初显身手便已超越武安君当年,他出身后勤军,今日又立新功,实属罕见。
"尉缭笑意盈然道。
"那么,关于韩灭后尸体行赏之事,尉爱卿有何见解?
"秦王再度询问。
"臣启奏大王。
"
"战功封赏不仅限于个人,应涵盖所有有功将领及锐士。
"
"锐士之评定可由中军司马裁定,而都尉以上者还需少府参与,并最终由大王亲自决定。
"
"待韩国尸体,中军司马将所有战功上报,届时一并予以嘉奖。
"尉缭毕恭毕敬地说道。
听罢此言,秦王颔首赞许:
"尉卿所言甚是,就按你说的办。
待韩王落网,韩国彻底覆灭后,再行封赏。
"
"大王英明。
"尉缭高呼。
此时,秦王目光扫向一直沉默不语的一位大臣。
"郑卿,为何默然不语?
"秦王笑意吟吟地看着他。
闻得此言。
郑国神情间满是愁绪,脚步沉稳地走出,随即直挺挺地跪在嬴政面前。
“臣有事恳请大王垂怜。”郑国深深叩首。
“郑爱卿于大秦、于寡人而言,功劳甚巨。”嬴政摆手示意,语气中充满信赖。
仅从“必准”二字便可感受到嬴政对郑国的看重。
当然,这不仅是出于嬴政的偏爱,更是因为郑国才能卓著。
说起来,郑国与秦国的关系,以及他与嬴政之间的君臣情谊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他本是韩国人,更是韩尸体室派来的卧底,意图通过拖延消耗秦国国力,使秦国永远无法对韩国发动进攻。
兴修关中大渠正是疲秦之计。
然而,韩尸体室终究低估了人心的力量,也低估了一个立志造福天下的开渠大师的决心。
来到秦国后,郑国认识到国家存亡虽重要,但若能实现华夏统一则更为关键。
他深知,关中大渠建成后将极大改变秦国乃至整个天下的格局,关中将成为粮仓,支撑天下安定。
最终,他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
历史上,秦国得以统一天下,关中粮仓功不可没,而郑国渠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秦王以郑国之名命名大渠,可见对其寄予厚望。
“臣恳请大王善待韩地百姓,莫加苛责,一视同仁。”郑国伏地恳切地说道。
嬴政并未立刻回应,而是缓缓起身,走到郑国面前,伸手扶起他,说道:“寡人的抱负,爱卿应当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