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天下,华夏归一。”
“这是寡人,也是历代秦王的梦想。”
“凡华夏子民,皆当一视同仁。”
听到这些话,郑国感激涕零,顺着嬴政的手站起:“臣愿为大王赴汤蹈火。”
对于郑国来说,在为秦国修建郑国渠取得成功后,他在韩国备受指责,被视为叛徒,饱尸体骂。
同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其他归附秦国的外籍官员身上——在国内不受重用,甚至遭排挤,但在秦国却能施展才华,令人嫉妒。
但无论来自哪个国家的外籍官员,归附秦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秦王的人格魅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启奏大王。”
当下韩将倾颓,自当遣使重臣往韩地坐镇,韩地归属,尚请大王决断。
王绾挺身而出奏禀道。
“韩地之事,孤已有成算。”嬴政转身立于王座之前。
随即高声宣告:“韩亡之后,此地设为颍川郡。”
“李腾领军驻守颍川,至于颍川郡守一职,诸卿可举荐人选。”
言毕。
嬴政回身,目光扫向众人。
尚未等旁人反应,王绾即刻出列,朗声道:“臣举隗状为郡守,以理颍川。”
“臣荐姚贾。”
嬴政未及开口,廷尉李斯亦随之起身荐举。
王绾眉间微蹙,瞪视李斯,却终究按捺下怒意。
显而易见。
二人所荐皆为亲信。
秦室!
在嬴政治世之下,朝局平衡,各方势力悉数掌控。
这也是王者之术的精妙所在。
嬴政审视着两人的提名,面无波澜,转向郑国:“郑卿,莫非无人可荐?”
显然。
嬴政有意将这一机会留给郑国。
众皆知,此时韩地初定,正是建功立业之时。
自古以来。
武将以征战开疆扬名,文臣则靠治国安邦立功。
此番良机,谁愿错过?
闻听嬴政之言。
郑国略作沉吟,环顾殿中群臣,似无意掺合,却又觉嬴政期待目光难避。
显然。
郑国素来不介入朝中旧贵与新贵之争,一心专注水利事业,实乃专技之士,非觊觎权势者。
“若要臣举荐,臣举蒙毅大人。”
郑国稍加思索,便直言推荐。
蒙毅之名甫出,即便仍有心争夺的王绾与李斯也缄口不语了。
蒙家!
虽身为上将军之家,当代家主蒙武的威名不及王翦这般显赫。
在大秦境内,王氏家族的地位更为稳固,威望更高。
蒙家虽不及王翦的威名,却也已三代效忠大秦,是忠诚于王室的军事世家。
尤其是蒙骜,曾是大秦的上将军,也是武安君白起的得力助手。
蒙家虽属旧族,却始终未卷入新旧贵族的尸体争,因此受到朝中两派的忌惮。
郑国推荐蒙毅时并无私心,只是出于公义。
他知道蒙毅有能力且仁厚,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
嬴政听闻此言,嘴角微扬,这正是他心中所盼。
看似随意的一问,实则巧妙地稳住了郑国,同时确定了自己心仪的郡守人选。
这或许便是权谋之道——将想法藏于心底,让臣子表达。
“既然郑卿举荐,寡人岂有不从之理?”嬴政轻笑着对蒙毅说,“即刻启程前往颍川,治理颍川郡。
待此地安定,民心归顺,寡人必亲自为你加官晋爵。”
蒙毅跪拜谢恩:“臣愿赴任颍川郡,但有几事不明,恳请大王赐教。”
“讲。”嬴政依旧笑意盈盈。
“颍川初定,难免会有*乱,该用严刑峻法还是怀柔政策?”
“另外,颍川归属大秦后,土地该如何分配?全收归国有,还是另有章程?”
“若是需调兵协助治理,臣是否有此权限?”
蒙毅挺身而立,面容严肃地问道。
“若有叛乱,必依法严惩,一切按秦律行事。”
“韩国已灭,颍川郡属大秦版图,应严格遵照秦律治理。”
“若需调兵,可与李腾商议。”嬴政直言相告。
蒙毅再次拜谢:“臣领旨。”
“还有何疑问,一并提出。”
“有关镇守之事,孤准你法无禁止即可行。”嬴政语气坚定。
韩地虽不大,人口却达三四百万。
如此庞大的基数一旦管理失当,必将引发混乱,因此急需贤才来治理。
“大王既允我三事,我便别无他求。”
“若有难解之事,自当上奏大王。”蒙毅垂首拜道。
“嗯。”嬴政点头应了,未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