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并非明智之举(2 / 2)

此次李伟归来,怕是要步步高升了。

“你回去起草犒赏的奏章,务必让每位有功之人都得到应有的奖赏。

"

朱元璋面露笑容,吩咐道。

“臣遵命。

"

赵本低眉顺目地回应。

朱元璋目光微凝,注意到赵本身上的不悦之色,随即意识到他也并不愿看到李伟因功获赏。

思忖片刻,朱元璋特意补充道:“必须好好犒赏有功将士,切莫寒了军心!明白了吗?”

赵本心头一震,意识到自己的心思已被察觉,急忙收敛脸上不悦,小心谨慎地道:“臣明白,定当秉公处理,请陛下放心。

"

“嗯,退下吧。

"

朱元璋淡然点头,继续批阅军情,为自己英明决断而暗自得意。

他知道这小子一向懒惰,什么都不会,逼急了自然什么都会。

正在查看军情时,朱元璋感觉背部发痒,随手抓起身旁的木如意搔痒。

结果,如意瞬间变成了一根木棍,他脸色骤变。

“既懒惰又爱偷我的痒痒挠!哼!”

朱元璋一边轻抚背部一边骂了一句。

求推荐票和月票,有票的朋友麻烦投一下吧,谢谢大家!

(本章完)

大军驻扎完毕后,沐英先是命令士兵清点缴获的物资,随后挑选了几头肥羊宰杀犒劳部队,又休息了三天,才启程返回京都。

这几日,李伟已明显感受到神机营将士对他态度的变化。

在此之前,大家对他毕恭毕敬是因为他的职位,而现在这种尊敬则源于内心深处的钦佩。

普通士兵还好些,还能理性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听取他的意见,但神机营的士兵却完全依赖他,他们什么都不懂,只认准一点:听将军的话,能够获胜、保命就好。

在将士们的仰慕目光中,李伟再次登上自己改造过的马车,开始这段漫长而乏味的旅途。

脱火赤灰头土脸地混在俘虏队伍中,时不时东张西望,一心希望能找到他敬爱的大将军救他脱离困境,可李伟的神机营队伍并不与他们同路,距离还很远。

这次因有众多俘虏和战利品要押送,大军行进速度极为缓慢。

李伟干脆决定先赶往京都等候他们。

趁着前几天精力尚存,李伟拿出宋忠等人撰写的战后总结报告看了看。

不得不说,尽管这些人是初次使用火器作战,但在李伟的严厉要求下,硬是绞尽脑汁写出了上万字,其中还真有一些不错的点子。

比如那个尚未分配角色的江龙,在报告中指出了队伍横列过长的问题,因为距离太远,不仅难以指挥,还阻碍了骑兵从两侧出击。

经过一番思考,他提出了一种比李伟现有队形更优的方案——立体枪阵。

前排跪射,后排站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布置战车马车之类的东西,再设一排,这些车辆既能挡住骑兵冲击,也能躲避敌军弓箭。

李伟对此深感惊讶,原来这些千户确实都有才能,只是平日里思维固化懒得动脑罢了,一旦施加压力,他们还是很有创意的。

嗯,还得继续施压才行。

除了江龙外,宋忠的建议也很好,且内容详尽具体。

他始终牢记李伟的话语,不敢有丝毫懈怠,这长达一万零两千字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不知道耗费了多少脑力才完成。

首先,他详细分析了夜袭战术,并解释了被夜袭后的心理状态、逃跑路径选择等内容,仿佛唯恐李伟理解不清一般。

对此李伟不觉皱眉,这般简单的事情他岂会看不出?心中虽如此想,但他还是认真地将这些内容默默记下。

随后,宋忠归纳了神机营十几名伤员受伤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散兵边撤边射的箭所致。

他提议,士兵应穿戴铠甲,这样能有效抵挡大部分远程但威力不足的箭矢,从而减少伤亡。

这样的对策,李伟认为将军必定已考虑周全,他不过是多此一举罢了。

李伟听罢恍然大悟,随即点头赞同。

他意识到,自己确实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误区,一味地照搬后世的战术装备,并非明智之举。

面对不同的敌手,需采用相应的战术与装备。

铠甲虽在火器面前无足轻重,但在对付弓箭时仍显其价值,不可完全舍弃。

北元虽曾拥有火器,但自退回草原后,再度回归游牧民族的生活。

游牧文明难以支撑手工业的发展,而手工业者并不从事农业生产,游牧民族自身尚且艰难维持生计,更别说供养众多“白吃白喝”的工匠了!

即便如今北元仍有残存的火器,数量亦寥寥无几,且难以持续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