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毫不谦让,挺直身子开口道:“皇上,您为何下令将军器局查封?”
“说到此事,本该我去寻你,你倒先来了。
你偷偷研制飞雷炮,为何不告知于朕?”
朱元璋冷哼一声,带着几分责备问道。
“哎,皇上,这飞雷炮并非寻常火炮,有许多缺陷,我只是急用才匆忙弄出来的,所以没有禀报。\"
“那你说说,什么才是寻常的火炮,你给朕造几门来看看!”
朱元璋立刻抓住机会追问。
李伟一时语塞,他所说的寻常火炮可不是如今这些铸铁火炮,而是后装线膛炮,但这玩意儿目前还无法实现。
“皇上,这个……微臣也无能为力。\"
“哦?”
“嗯!”李伟连连点头,态度极为诚恳。
朱元璋斜眼瞄了他一下,自然不信他真做不出来。
调整了一下坐姿,朱元璋严肃地说:“李伟啊,你得清楚,你现在做的可是军器,且是先进火器,有些东西必须严格保密,此次查封军器局就是为了防止飞雷炮的技艺外泄,你懂了吗?”
这个道理李伟当然明白,就像燧发枪如今还在兵仗局严密管控下生产一样,当初研制飞雷炮确实是他大意了,现在必须补救。
沉思片刻,李伟说道:“皇上,这个道理我自然明白,但其实参与飞雷炮制作的只有少数工匠,军器局的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没有必要全部查封。\"
读者们快瞧瞧,作者今日更新六千字,整整六千字呢!虽对作者来说只是迈出一小步,但确实是迈出了一小步啊!
(本章结束)
---
“是这样吗?依你之见,只要把这些工匠单独监管起来,别人就不会仿制飞雷炮了?”朱元璋淡然问道。
“正是如此,皇上。
飞雷炮之所以威力惊人,主要在于臣改进了丞相的配方比例,并将其制成颗粒状,我觉得可以专门设立一个部门负责丞相的制作,严加保密即可。\"
飞雷炮结构简单,要说有技术含量,也就是那个最佳配比的颗粒化丞相罢了。
“既然如此,那就将懂得制作这些丞相的匠人调入兵仗局,在其中设立一个丞相司吧。\"
听罢此言,李伟心生忧虑,向皇帝进言道:“此物甚是凶险,置于皇城之内恐有隐患。\"
朱元璋稍作沉吟,认同其说,便道:“宫外另觅一处便是,只是须得严加守护。\"
“遵旨,陛下请宽心。\"
“即便如此,军器局仍不可懈怠,还需强化防范。\"
朱元璋又淡然补上一句。
“陛下尽可放心,臣已思及于此,拟将各环节分而治之,届时各自负责,关键所在必严守密不外泄。\"
李伟连忙回应。
此法早在他来前便已谋划妥当,工序分散且互不关联,如今匠人们对这些新奇之物仅知其表不知其里,想要凭这一点皮毛复制出来,几乎无望,往后越是重要技术越难以掌握。
“陛下,待诸事皆安置稳妥,剩余工匠能否准其归乡?”
“无碍者可放归,但需有所约束,不得擅自离京。\"
“明白。\"
实际上,现今无路引之人即便不被监管也难离京城。
将这些事务敲定之后,李伟这才舒了口气,忽然想起先前明黄商会中的事情,遂又向朱元璋禀报了一番。
此类琐事朱元璋并未深究,只是点头应允,紧接着却饶有兴趣地盯着他问:
“为何对你手下的匠人这般厚待?”
李伟听罢,惊愕反问:“我对周遭之人皆怀善意。\"
朱元璋略一思索,确实如此,这小子虽不通世故,但对身边之人倒是真心相待,像是薛祥、吴伯宗、沐英等人,与他关系尚佳,对待匠人和自家仆从也颇为优渥。
细细盘算下来,似乎正如他所言,对所有人都以诚相待,唯独对他和与他不合的那些文官例外。
“那你为何独对我不好?”
朱元璋身体微微后仰,双手环抱胸前疑惑问道。
李伟顿时怔住,瞪大双眼,这话怎好意思问出口?
朱元璋瞧见他的神情,面色不悦,冷哼一声,旋即忆起往昔种种,不由脸颊泛红。
李伟暗暗翻了个白眼。
“咳,那个,朕欲扩充神机营,你有何见解?”
朱元璋清咳一声,轻轻转移话题,转而询问关于神机营的事宜。
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李伟不在,燧发枪的制造工作从未停歇,如今已累积了将近两万支,足够让神机营扩充至万人规模以上。
提起神机营,李伟眉头紧锁,默然不语。
他实在不想再接手这份差事了。